只需動動手指輸入作物品種、移栽時間等數據,便能“高枕無憂”坐等花開。2月27日,在江寧臺創園蝴蝶蘭種質資源庫,鑫宇花卉溫室9400平方米的大棚里空無一人,棚頂噴頭正在噴灑霧狀液體肥料,下方一盆盆蝴蝶蘭掛滿水珠、嬌艷欲滴。
大棚自動施肥如何實現?秘密全在棚里的智能自動水肥一體化系統——前端的云控智能水肥機、智慧農業采集終端,以及后端的云端水肥管理系統,3組設備相互協作,實現水肥灌溉的全程無人化與自動化。
工作人員介紹,智慧農業采集終端是“觸角”,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水分、養分、氣象等參數,為灌溉和施肥提供科學依據;云端水肥管理系統相當于“大腦”,搭建了花卉、常見大棚蔬菜等多種農業應用場景的算法和模型,可以分析判斷當下作物生長最適宜的水肥配比及施用量;云控智能水肥機則是“執行官”,負責精準調控灌溉與施肥設備,并將肥料溶解在水中,形成肥液,通過管道系統供給作物。
“使用智能自動水肥一體化系統,可以將水的利用率提高70%到85%。”智能自動水肥一體化系統研發企業——南京科沃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苗珍解釋,該系統已經歷了11年的升級迭代,借助物聯網、無線通信等先進技術,如今已可以實現全程智慧化、自動化操作與智能化管理,不論是嬌嫩的花卉還是果蔬,都不用再依賴經驗施肥,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及人力成本。
智能自動水肥一體化系統還有一個特點是“定制化”。只見苗珍打開云端水肥管理系統,找到番茄的參數,不一會兒,系統便生成番茄生長模型,“目前我們的數據庫里已經有蝴蝶蘭、玫瑰等花卉,以及番茄、青椒等十余種常見大棚蔬菜的生長模型,還可以定制其他作物的生長模型,將實際作物成長過程與生長模型精準匹配,無限接近作物成長需要的指標信息,實現作物整個生長周期的精細化水肥管理。”
作為現代集約化灌溉農業的關鍵因素,智能自動水肥一體化系統是智慧農業建設的典型代表,已運用在南京廣闊的田間地頭。據介紹,南京科沃研發的智能自動水肥一體化系統曾連續兩年入選農業農村部推薦的“三新”產品,覆蓋江寧70%、全市近50%的溫室大棚。未來,水肥一體化系統將不僅限于灌溉和施肥,還將集成病蟲害監測、氣候預測、土壤分析等多種功能,形成綜合的農業管理平臺,成為現代農業的“智慧引擎”。
智慧農業持續賦能南京都市現代農業。近年來,我市以農業數字化整市推進試點建設為契機,支持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和數字農業科技成果集成創新,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數字化智慧化水平。去年以來,我市先后出臺《加快現代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方案》《2024年南京市智慧農業項目實施指導意見》等,增強科技服務有效供給;及時下達市級智慧農業項目資金700萬元,支持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和數字農業科技成果集成創新及示范項目建設,推進實施數字農業科技成果集成創新項目7個。
統計顯示,截至目前,我市已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等“四新”成果115項,建成“無人農場”13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9%。
《中國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報告(2024)》顯示,南京在中國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指數中榮登第三名,僅次于上海和北京,位列全國省會城市之首。金陵科技學院副院長張燕表示,南京聚焦都市現代農業,充分發揮農業科教資源和成果資源豐富的優勢,智慧農業發展開啟“加速度”。隨著信息化技術進一步賦能農業生產,智慧農業將為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力。她建議,南京應繼續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創業聯盟的服務能力,加大面向智慧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規模應用的力度,加快復合型人才培養,建立面向農業場景的開源優質數據模型與AI算法庫,持續做強做優都市現代農業。